陳女士家所在的這棟建筑始建于1929年,已歷經96年風雨。事發后,物業公司著手修繕:拆除了三樓地板,重新加入鋼結構加固,并在白蟻肆虐的重點區域噴灑藥物。然而,安全隱患能否徹底根除,仍是未知數。
飽受蟻患困擾的,并非只有中行小區的居民。上海保留了大量磚木結構歷史建筑,其中不少仍在作為民宅使用。它們中有不少“百歲老人”,承載著城市歷史記憶,但同時患有“老年病”“慢性病”,年久的木質結構建筑成為白蟻的“理想棲息地”。如何防治白蟻、消除隱患,已成為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要課題。
近年來,上海已采取一系列措施,各區都設有專業白蟻防治機構,在“隨申辦”“上海物業”“上海住宅物業網”等小程序與網站上都能查詢。然而,面對數量龐大的老建筑,白蟻防治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。
一方面,白蟻剛筑巢時規模小且隱蔽。有專家說,當人們看到白蟻分飛時,它們已經筑巢好幾年了,房屋木結構可能已被啃噬得千瘡百孔。一部分居民對白蟻危害的認識不足:對木質材料表面不規則水漬狀變色、墻上“泥線”等特征并未及時覺察;發現白蟻后,往往會自行噴灑殺蟲劑,導致蟻群分散,防治難度變大。
另一方面,白蟻防治尚缺乏長效機制。上海氣候濕潤、白蟻繁殖力極強,即使專業機構上門滅殺,蟻患也很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后“死灰復燃”。許多老宅年代久遠、產權復雜,防治責任不明晰,修繕資金不足。物業公司也存在技術局限性,只能局部修補,無法徹底修復白蟻筑巢導致的結構損壞。
白蟻防治不僅是技術問題,更是對城市治理的考驗。
首先,房管、綠化、屬地等有關部門應協同合作、建立機制,加大對白蟻的滅殺力度。針對一些蟻患頻發的高齡建筑,應優先處理、整體處理,避免“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”。在白蟻分飛繁殖的關鍵時期、關鍵區域,應打好有害生物監測防控的“攻堅戰”,壓縮白蟻的生存空間。
其次,應落實好主體責任,開展群防群治。根據《上海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辦法》,房屋所有權人是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,需履行白蟻防治義務。居民是房屋安全的直接利益相關者,平時應做好干燥、通風工作,定期清理雜物,避免房屋空置。物業服務企業和白蟻防治企業,也應進一步規范服務,提升技術水平。
再者,應當做好常態化、精細化管理。近年來,上海探索建立紅色建筑白蟻危害勘查長效工作機制,包括布設白蟻誘餌裝置、邀請專業機構實地勘察等,相關成功經驗也可以在民宅復制推廣。物業、居委等應加強對小區公共區域的日常巡查,做好預警監測工作;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依托數字化手段,建立“一棟一檔”,定期開展“體檢”。
最后,探索建立兜底和預防機制。對于白蟻防治存在困難的老舊小區,應提供托底保障。對于新建房屋,也應做好預防工作。外地已探索一些經驗,例如,在成都,凡是與屬地住建部門白蟻防治單位簽訂了《新建房屋白蟻預防合同書》或《城市房屋白蟻預防公共服務協議》的房屋建筑,“15年包治期”內發現白蟻危害均由屬地白蟻防治單位進行義務滅治。
老房驚魂,“蟻穴”不容小視。在城市更新進程中,期待多方攜手構建長效防控機制,更好守護居民居家安全。最近,陳女士在萬航渡路中行小區的家中遭遇驚魂一刻:掃地時,她竟踩穿了樓板,掉到了樓下鄰居家。事后,小區物業經理在接受采訪時說,樓板斷裂的原因可能是木結構承重梁被白蟻蛀空了。萬幸的是,陳女士和鄰居都沒有受傷,但此事也將老建筑的白蟻危害問題推至臺前。
下一篇:洪澇災區(殺蟲、滅鼠)實施方案
公司總機:028-8447 2298 24小時客服熱線:400-100-9129 總部地址:成都市成華區一環路東三段64號錦泰大廈A座707號 郵編:610066
版權所有:成都力潔環境工程有限公司